“一个猪肚十副药”——这句民间俗语在养生话题中屡被提及。有人将其奉为“健脾圣品”,也有人质疑其功效被过度放大。究竟该如何科学看待这一传统认知?
从现代营养学分析,猪肚(猪胃)的营养价值确有可圈可点之处。每100克猪肚含蛋白质约15克,与牛肉相当,同时富含维生素B₁、B₂及钙、铁、锌等矿物质。其脂肪含量低于猪肉其他部位,胆固醇含量虽较高(约170毫克/100克),但通过合理烹饪(如清炖、药膳搭配)可降低健康风险。
中医理论中,猪肚被认为性温味甘,归脾、胃经。《本草经疏》记载其“为补脾胃之要品”,临床常用于辅助调理脾胃虚弱、食欲减退等症。国内某三甲医院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观察,发现结合猪肚食疗的组别,在改善腹胀、乏力等症状方面,有效率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提升约12%。但研究者明确指出,这属于“膳食辅助”范畴,不可替代药物。
需注意的是,猪肚并非“万能补品”。其胆固醇含量对血脂异常人群需谨慎控制,烹饪时避免油炸、红烧等高油盐方式。此外,现代医学更强调“整体膳食模式”的重要性——单一食物的营养价值有限,均衡摄入谷物、蔬果、优质蛋白才是健康基础。
“十副药”的比喻,既折射出古人对食补的重视,也提醒我们:传统智慧需与现代科学结合。猪肚可作为日常膳食的合理选择,但若寄望其“包治百病”,则可能陷入认知误区。健康从来不是靠某一种“神奇食物”,而是科学饮食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的综合结果。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